说到李海鹰,可能很多人得愣一下,想想这名字咋有点耳熟又不太记得住。但要是一提《弯弯的月亮》、《七子之歌》或者《走四方》,估计不少人立马就能哼上两句。这位作曲家的歌,真是火遍大江南北,老少皆宜,可他本人却低调得不行,属于那种“歌红人不红”的典型。56岁那年,他又迎来人生一个大事件——再次当爹。
从广州巷子走出来的音乐才子
展开剩余89%李海鹰是1954年出生在广东广州的,祖籍中山。家里不算啥音乐世家,但父母特别爱国,平时爱讲历史故事,聊民族精神啥的,这对他影响挺大,后来他的歌里总能听出点家国情怀。小时候,广州老城区的生活挺热闹,街坊邻居唱粤剧、哼小调,这些声音就成了他最早的音乐启蒙。家里没啥高级乐器,但他15岁那年弄到了一把秦琴,类似二胡那种传统玩意儿。他就靠着这把琴自学,慢慢摸索着弹。后来有个邻居是上海来的工程师,教他拿木尺当弓拉琴,模仿小提琴的感觉,这一下算是打开了他的音乐大门。
1970年,16岁的李海鹰凭着自学的五线谱和小提琴技巧,进了广州越剧团。那时候他年纪小,但挺有冲劲,在团里既拉小提琴又试着写曲子。粤剧的调调和节奏对他影响不小,婉转又带感情,后来他写流行歌时总能找到那种细腻的味道。1975年,他又加入了南海舰队政治部文工团,继续干音乐。部队生活挺严格,他在那儿养成了做事认真的习惯,还接触了不少军旅歌曲和地方民歌,眼界一下子宽了。
为了让自己更专业,他还去广州星海音乐学院上了作曲进修班,学了一年半。那会儿他特别刻苦,课堂上记笔记,课后泡琴房,把传统音乐和现代技法掺一块儿琢磨。老师都说他有天赋,对音乐特别敏感。这段经历给他打下了扎实的基础,也让他开始想怎么把民族的东西融进流行音乐里。
1982年底到1997年初,他在广东省音乐曲艺团当作曲家,这段时间是他创作的高峰期。1983年,他开始给太平洋影音公司写曲子,正式迈进流行乐坛。他自己说过,邓丽君的歌对他启发挺大,她的嗓音柔美又有感情,让他想写点能打动人心的东西。那几年,他在广州的录音棚里没少折腾,琢磨怎么让旋律更好听、更贴近老百姓。
音乐成就:歌红遍全国,他却不爱出风头
李海鹰的音乐牛就牛在哪儿呢?简单说,他的歌好听又有魂,能抓住人的心。1989年,他写了《弯弯的月亮》,这首歌是给央视第一部音乐电视片《大地情语》配的插曲。曲子一出来就火了,刘欢唱得特别有味,柔中带劲。那时候流行“西北风”,粗犷豪放,但李海鹰偏不走那路子,他弄了个南方水乡风,旋律软乎乎的,像珠江夜景似的,有人还觉得太“阴柔”。可结果呢?这歌火得不行,成了刘欢的招牌,也让李海鹰在乐坛站稳了脚。
1994年,他在北京首都体育馆搞了个个人作品演唱会,就叫《弯弯的月亮》。那场演出可不得了,座无虚席,钢琴家刘诗昆还亲自上台弹了个钢琴版,流行和古典一结合,观众都听嗨了。据说那天掌声响了六次,现场快两万人,气氛热得不行。这场演出不光证明了他的歌受欢迎,还让人看到他能把流行音乐玩出新花样。
再后来,1998年,他给纪录片《澳门岁月》写了《七子之歌—澳门》。这首歌灵感来自闻一多的诗,讲澳门回归祖国的感情。他把潮汕民歌的味儿加进去,找了个7岁半的澳门小女孩容韵琳唱。小女孩声音嫩,带点澳门口音,唱得特别真。1999年澳门回归,这歌成了主题曲,央视春晚也播了,感动了一堆人。到2019年,这首歌还被选进“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优秀歌曲100首”,影响力真不小。
李海鹰不光写流行歌,影视音乐也干得漂亮。像电视剧《外来妹》的《我不想说》、《一路黄昏》的《走四方》、《亮剑》的《中国军魂》,还有电影《鬼子来了》、《黑冰》的配乐,都是他的手笔。他的歌风格多变,有民族味儿,也有交响乐的感觉,总能跟作品贴得死死的。《走四方》唱出了改革开放那会儿闯天下的劲头,韩磊一嗓子吼出来,特带感。《我不想说》让杨钰莹火了一把,甜美又有点小伤感,老百姓听着特亲切。
他还给春晚小品《过河》写了曲子,1996年潘长江演的那段,配上这歌特别欢乐。他弄了流行、迪斯科、交响乐三个版本,玩得挺花。后来这歌在春晚重播时老被提起,成了不少人的童年回忆。他的歌在KTV、婚礼、聚会上老被点,传唱度高得吓人,可他名字愣是没歌那么响。这就是李海鹰,歌火得一塌糊涂,人却老老实实待幕后。
除了写歌,他还在音乐圈里干了不少事。当过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、中国电影音乐学会副会长,还做过1989年、1997年、1998年的央视春晚音乐总监,2010年广州亚运会开闭幕式也靠他操刀。他拿过不少奖,像1995年东方风云榜最佳作曲奖,还有“五个一工程奖”、“文华音乐奖”,实打实的认可。他还跑去国际音乐节当评委,比如1997年的罗马尼亚金鹿流行音乐节、1999年的哈萨克斯坦亚洲之声音乐节,算是给中国音乐挣了脸。
56岁再当爹:家庭里的温馨一页
李海鹰的歌迷遍天下,可他私底下是个挺顾家的人。2009年,他56岁那年,家里又添了个小生命。他跟老婆于力已经有个大女儿,夫妻俩感情一直不错。于力在背后管着公司的事,把家里打理得妥妥的,让他能安心搞音乐。那年他正计划出国深造,学钢琴和音乐理论,忙得不行。结果于力拿着一份医院检查报告告诉他,又要有孩子了。这对他来说真是又惊喜又头疼,毕竟于力年纪不小,生孩子有风险,他自己也忙得脚不沾地。
最后他还是决定继续出国计划,但尽量挤时间回来看老婆。于力怀孕那段时间,他老往医院跑,问医生各种细节,特别上心。孩子生下来是个女孩,健健康康的,他悬着的心才放下。那一刻他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,也更珍惜家人。后来他改了生活习惯,不熬夜了,早起跑步,吃得也注意健康,就想多陪陪老婆孩子。
小女儿的到来让这个家更热闹了。他跟于力分工挺好,她管后勤,他搞创作,俩人互相撑着。大女儿也懂事,一家四口其乐融融。李海鹰在家有时候会弹《弯弯的月亮》,小女儿拍着手笑,他看着也开心。这段经历让他在音乐之外多了份踏实感,家庭成了他另一个重要支点。
老当益壮:音乐路还没走完
李海鹰六十多岁了,可一点没闲着。2016年,他为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写了大型交响史诗《我们的孙中山》。这作品可不简单,500多人参与演出,现场1000多观众看得震撼。他亲自指挥,把粤语歌词、管风琴、场外乐队都揉一块儿,气势特别足。这部作品不光是音乐上的成就,也是他作为一个广东人对家乡的感情表达。
写完这东西,他没歇着,又跑去国外学钢琴演奏。六十多岁的人了,还跟年轻人似的泡琴房,劲头真不小。他这股热情也带给身边人不少启发。后来他还教学生,当评委,鼓励年轻人多试试,把传统和现代混一块儿写歌。他常说,音乐没贵贱,能打动人就行。
家里头,他跟于力还是老样子,恩恩爱爱。小女儿慢慢长大,他有时候在家弹琴给她听,一家人挺温馨。他还喜欢早上去珠江边跑步,呼吸新鲜空气,生活过得有滋有味。
李海鹰这辈子,音乐是他的命根子,也是他跟大家连起来的纽带。他的歌陪着好几代人长大,从《弯弯的月亮》的柔情到《七子之歌》的深情,再到《走四方》的豪情,每首都带着那个年代的味儿。他人不爱出风头,可歌声早就传遍了街头巷尾。56岁再当爹,又让他的人生多了份暖色调。现在他的音乐还在传唱,精神也还在影响人。
发布于:山东省驰盈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